最近我大心理学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话题一度飙升到热搜榜,
喜提众多小伙伴的眼神关注。
致力于将心理学、朋辈支持的种子撒向更多高校的小编,
必须跟上节奏。
纵观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心理学运用经验,着实开了眼界。有人运用在社交方面,有人运用在家庭中,还有很多人不仅治愈了自己还能帮到他人。
看到心理学知识被如此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瞬间觉得自己在未来生活中再也不会走弯路了!
“当心理学知识与自我融合”
@姚小喵
人生的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让我一直在不停的在逆境中寻找前路的星星点点光。
例如「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会吸引到什么,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积极的,就能更加积极
@已注销
大部分人是真的喜欢别人叫自己的名字。
微信聊天的时候不要直接说事情,前面可以加个名字,这样会让别人感觉到被重视,很加好感的。
比如“xx,在干嘛呢”“xx,晚安咯”“xx今天过的开心吗?”“xx太可爱了”
@scarlett
心理学上有一个心理现象叫做:自我实现预言。
一直反反复复看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反复强调了这个现象,无论我们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心中所想的会形成我们的行为,引导别人的行为。你如果往积极方面想,事情会慢慢变好,与所相处的伙伴关系会变融洽。
@甚是难养活
晕轮效应:你会不由自主的放大一个人的优点。尤其是在情侣和闺蜜身上。
把心理学知识巧妙的揉进生活里
@已注销
想跟我妈要2000块钱,知道她不会爽快答应。遂跟她说,要5000块钱。
不应,后经过讲价,我说,行,3000也行。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
中学时,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直记到现在,挺好用。
@拾捌
十几年前,姐姐教了我一个特别有效的砍价技巧,我沿用至今。
这个技巧就是:还价的时候,要让卖家先降价,然后自己再压价,这样,一方面知道了卖家的底线,另一方面也降低卖家的心里落差,更好的达成交易。
互惠原理: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而“拒绝——后撤”术则是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对方拒绝后,再提一个小要求,往往对方就会答应这个小要求,而实际上,这个小要求才是你的真正的目标。
@渊明
大学学心理学,后来毕业没有做这一行。
有一个晚上,有一个一起打乒乓球的球友说有急事找我,是因为赌博输了十几万。
那个晚上,用了我学的心理学知识,陪他聊天,一个多小时吧,那家伙和我聊到了童年的阴影。
哭了……
为了帮他,我还帮他找了一个家教的工作。
最后大家都忙,就没联系了。一年半后这家伙,这家伙毕业,那家伙没啥朋友,但毕业最后一个晚上一定要来见我一面。
我说你怎么还记得我?
他说,如果没有那个晚上我那么耐心陪他聊天,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扎南
都是我日常积累的一些可实操的知识。
【吵架】请谨记:吵架的原因只有以下两者之一:
(1)你没有得到所需的爱和欣赏,所以出现了情感隔阂。
(2)以前被压抑着的情绪出现,并将事情无限放大。
@喵星君大大
一个人的经常性行为其实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性格,比如经常咬指甲的人,内心比较缺乏安全感
@Vinecy M
自我实现预言,让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而又不忙目自信,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积极的态度。发现不论自己还是生活真的在越来越好。
@和滴滴
比起“别紧张”,“紧张也没关系”更能安慰到人。
@天才小辣椒
互帮定律,帮助别人,或者请别人帮助你,都会拉进你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会让彼此都愉快起来。
@匿名
手表定律:太多选项反而难做选择。
在选择这件事上,这些年倒是不会花多少时间去纠结,我一般都是明确好自己的需求,再坚持按自己的需求行动。
@亦乔
昨天看到一个观点深以为然。当你在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么明确说出来表达内心的需求,要么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全盘接受。最害怕的就是“假性接受”。
@美羊羊
如果你问了别人问题,对方没有回答。别急,保持沉默,保持眼神接触,对方就会继续说了。
@匿名
当你买了很多东西,手上满满的东西想要请朋友帮忙拿时,你可以一边与对方聊天,一边自然的把东西交到他们手上,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接下。
“爱情”里怎么可以没有心理学
@汉克汉克
在充分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之后,你清楚地知道他的优点~更知道这优点的背面是根深蒂固的另一缺陷。
@muli
物质的需求(吃穿用度)是马斯洛最底层的生理需求,或者是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一轩
在两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总是不断地付出,这样对方慢慢就会产生惰性,忘记了反省自己,觉得你对他的好是正常的。而爱是要需要相互的,这样一段关系才不会失衡。
@小野里
比如自律的人通常不是很随性;脾气好的人一般优柔寡断、雷厉风行的人一般脾气有点暴躁;太孝顺的人如果情商不高可能很容易引发婆媳矛盾事件;有事业心的人大多留给你的时间远没有那些“没什么大本事的人”多;外貌或者性格出众的人注定桃花多些,但通常有益于下一代。
看!被带入场景中的心理学,记忆更深刻
@A
有一天办公室讨论室说话技巧,旁边的老师说了一句:“换位思考一下那句你想说的话如果是你自己听到会不会开心就行。”
@真真
一件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你的认知,哪怕是你觉得是创伤或者阴影的事情,都可以重新建构这个故事予以这个故事积极的意义,我有次参加培训,老师让我们对负性词进行转换,练习在原本糟糕的处境找到光明。有一次跟一群律师吃饭,也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思维训练。
@你觉得呢
工作中领导说“敞开讲”永远不要信
@川贝梁子
前几天在学校宿舍,对面的室友胃痛到睡不着,聊了一会儿帮她挖掘出最近情绪问题的真实原因,做了情绪释放和灵性疗愈,胃痛完全消失。十几分钟而已。情绪能量真的对人体影响好大。
@aki
和男友约定一起装修diy房子,虽然我很苦手diy和体力活,但我也参与,他主力来实现,我主管琐碎和钱,我能做多少不重要,是不是请人来做更高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参与这件事。
当然,切记不要抱怨。因为当你想抱怨,这件事就自动结束了。
@曼玉
曾是电台夜间情感节目的主播,节目有过一个嘉宾,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与她接触后,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理解比如,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我们分手了,可是我很想联系她/他,但又显的好没自尊,很挣扎,很痛苦,我该怎么办?
她说,你先问问自己,不联系她/他,你真的很难受吗?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就联系!因为,你联系它,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为了让你自己好受!也许对方正在等你的电话,如果有爱,谁跨出这一步何必计较!如果被拒绝,至少没有遗憾!
@Diamond
前两年,抑郁症和失眠很严重,开始尝试催眠。我在催眠过程中找到自己内心最阴暗和畏惧的东西,虽然目前并没有化解,但是和内心的畏惧成为了朋友。目前抑郁症已经完全痊愈。对事物的对待更客观,能更加辩证的去看待,对生活对自己也更勇敢。
@心然
自从考了心理咨询师,感觉自己心态状态发生了很大转变,许多事情都想得通了,也理解别人为啥那么做为啥那么想,不再做老好人,知道别人需要的是什么,不乱帮忙。心理学知识挺有意思,也爱上心理学了。
@周玉春
一个人正常情况下,释放出攻击性,是在保护自己,这为界限。但是总是习惯性的攻击性突出,是一种防御,可能是内心的脆弱,或者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三村达布
天天都运动的我,碰上了一周只打一次球的他,同时我又很讨厌这个人,因为不管你说的多正确,他永远要反驳你为了杠而杠,反正从来没有服过我说的任何一句话。
为了确保他在土肥圆死肥宅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我特意问他说你一周就打一次球没别的运动咯?他说是的,我说着不够啊你还是要加大运动量,他说我就不,现在就很好。
只要对方是逆反型人格,这一招屡试不爽,任何你希望对方做的事情,你只要逆着来就好了。
@菜葛藤
街头看到一双鞋子喜欢,没下手,逛到街尾果然发现同款还便宜50,付钱之后,街头的老板跑着把鞋子送了过来
@愚石先生
心理学课上,一位老师这样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一定要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产生不开心的情绪。因为了解自己的弱点是看清自己的第一步。我们要接纳自己的存在不足的现实存在,接纳自己就不会心生怨念反而会去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更加具有包容能力的人。
@无言
当在商场我们购物时,会下意识的到人多的那家店里购买。这就是心理学里称之为“从众心理”
@goe
就像外科医生要想客观地研究人体,平稳的操作手术刀,就需要先放下对人体的敬畏,心理学也是一样,越学也就越容易感受到人性的平凡和灵魂的普通。
@芥末
一般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比较含蓄,也会透露出比较好的一面给你,然后你就使劲夸他,他就真的会向你夸的那个方向。我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而学生这种心理特点特别明显,屡试不爽
@王玉米
当你与人交谈时 那人在说好话的时候,你认真地乐一乐就好了。千万别当真。你一当真,就有期待了,一有期待,能量就外泄了。
@松面包
当现实给了一个狠狠的耳光后,“我原来是没用”,然后一蹶不振又畏畏缩缩。重整旗鼓一切都应当从接纳自己开始,自尊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比他人优秀也不意味着有多大的能力,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它不可侵犯。人可以谦虚、低调、被批评,但是不可以自己贬低自己,不可以自己践踏自己。
@nothing
生活中的我给人的形象就是很直率,但是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人设,剑走偏锋,其实是一个试探。如果对方能喜欢这种真实当然最好,如果不喜欢,也就知道如何和对方相处。
@啊娜娜
说说乘电梯心理学吧!
电梯打破了所有常规的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保护罩”,乘客没有移动的选择,这引起了某种类型的紧张。在电梯里,人们最害怕的就是碰到过度友善的人,他们把电梯当作自己的迎宾马车,另外还有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一层的“走失的灵魂”,以及自说自道的可怕怪客和经常对镜梳妆的自我形象狂。
好啦~!分享就到这里啦,不知道这些被运用到生活中的心理学知识有没有给到你一些启示呢?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心理学家澳瑞森·梅伦的话:每个人心灵深处,有许多沉睡的力量;唤醒这些人们从未梦想过的力量,巧妙运用,便能彻底改变一生。
我相信这些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而心理学就是哲学的分支,掌握了这些力量那未来的人生道路一定会所向披靡。
作者|安静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