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是一个人上学、吃饭、回家,独自生活,而是你的情感不被理解、无人理解,是情感的无处安放。郭枫导演的微电影《从孤独中醒来》让我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使我从孤独中“醒”来。
更好的自己
我和影片中的主角李洋极其相似,告别了高中的青涩,满怀着憧憬踏入了大学校园,梦想着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丰富的社团活动,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
课间,大大的阶梯教室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周围的同学都在相互讨论着各种社团的招新活动,只是这样听起来都很美好的大学生活。而我和李洋一样对此都充满了好奇与乐趣,也保持着同样的沉默。
李洋的同学加入了篮球社、乐器社等等社团,我的同学加入了舞蹈社以及一些需要三次选拔才能进入的部门。但是我好像什么也不会,因此将课余时间留给了宿舍,也与群体开始离散。
《孤独患者》中有一段话,“人究竟为什么活着啊?为什么即使行走在明媚的阳光中,也好像跋涉在漆黑的深夜里,只能守望着别人温馨甜美的梦境跑,挣扎在悲伤不安的大海里。”
远离世间,疏避人群,我们渐渐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有的人泡在图书馆里,探寻另一个世界的奥秘;有的人聚在一起展开一场激烈有趣的球赛;而李洋在电脑面前沉迷游戏世界,我睡在被窝里与周公探讨人生哲理。在寂静的夜色里,有的人聊天欢声四起;有的人用笔留下岁月;而李洋还在游戏里,我也妄想把音乐当药丸救治这又一个失眠的夜。
各科成绩不理想的李洋被辅导员找去谈话,以“老师我没事”开始,“我,努力”结束。成年人的崩溃往往是从“我没事”开始的,但是老师口中的“方怡”成为了转折点,也让李洋遇见了光。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李洋与方怡成为了朋友,他们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参加团建活动……
影片以李洋的一段独白结束,“我曾经迷失过自己,也曾败北过,以为自己哪里也抵达不了,失去了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但一个人的出现,让我明白,这世上还有值得我去追寻的事情。远离世间,疏避人群,只是在为自己的懦弱竖起高墙而已。只有真正的走出来,迎刃而上,这才是强者该有的做法。”这段话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而这部微电影就像是在拍我自己一样,也让我清醒过来。
因为疫情,我已经在家待了四个月多了。在这几个月里,虽然我没能像其他在城里的同学一样有机会做志愿者,但我开始重整生活,找回了迷失的自己。每天十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开始坚持每天吃早餐、每天午睡、每天四杯水、每天打卡新单词。一个星期跑步三次,坚持做运动塑造身形。
在周一到周五的网课时间里,我会偶尔在寝室群聊里与室友一起讨论课程和作业,偶尔也会一起吐槽一下近期在家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开始与很久没见面聊天的朋友联系,在交流中我发现是我以前误解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于是我与她们常联系,让我不再囿于自己的世界。周末的时候,会一个人安静地练习毛笔字,有时会在素描本上临摹一些可爱的图片,有时也会在日落后去山坡上坐着看底下的人间。
从开始到现在,我成功减重十斤,戒掉了戴着耳机入睡的习惯。与其说我热爱生活,不如说这是一场自我的救赎,并且我像李洋一样成功了,虽然我还没遇见我的“方怡”,但有幸的是,我遇见了开始学会爱我的自己。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生活也是。我从孤独中醒来,没有看见凌晨两点半的夜空,却遇见了万家灯火。
投稿|四川民族学院 谢莉欢
排版|小沫
—END—